在AI辅助编程的浪潮中,选择合适的工具至关重要。曾经的得力助手Cursor,在本月却因性能下降及核心模型服务调整,让我不得不踏上了寻找“新欢”的探索之旅。
初探:在成本与性能间徘徊
告别Cursor后,我首先考察了市面上其他的包月制工具,如 Windsurf 和 Augment,但并未深入。我将目光转向了亚马逊新推出的 Kiro,可惜其尚处早期,表现不甚稳定。
真正的“拦路虎”是成本。备受推崇的 Claude Code 虽然强大,但在 OpenRouter 上试用后,我发现其完成单次任务的成本便高达近十元人民币。这让我深刻体会到顶尖AI模型高昂的使用门槛,也侧面理解了Cursor调整服务的原因。
转向VS Code插件:Kilo Code的胜出
既然直接调用顶尖模型的成本高昂,我便将思路转向了更为灵活的VS Code插件生态。在对比了 Cline、Roo Code 和 Kilo Code 后,我最终选择了功能更为全面的 Kilo Code。它不仅整合了前两者的优点,还提供了20美元的免费API额度,极具吸引力。
配合我已有的Github Copilot订阅,Kilo Code 负责核心的AI对话与代码生成,Copilot处理代码自动补全和Git提交信息,这一组合拳成功地在功能上平替了Cursor。
API大战:在免费与付费间寻求平衡
然而,真正的挑战在于后端API的选择。我的策略是“先白嫖,后付费”。
起初,我计划优先使用谷歌 Gemini 2.5 Pro 的每日免费额度,耗尽后再切换到价格相对低廉的 Kimi K2。但实践下来,Kimi K2 在处理复杂任务时偶有不稳,且免费API额度很快见底。
我又将目光投向了阿里的 Qwen3-Coder,但在百炼平台上的免费额度也因不慎设置了超长上下文而瞬间蒸发,还额外产生了一笔小额费用。
最终,我发现 Kilo Code 支持了 Gemini-CLI,这提供了比常规API更高的免费请求额度,成为了我长文本任务的首选。(友情提示:安装 Gemini-CLI 后,在国内网络环境下登录Google账号可能需要配置终端代理。)
最终方案:混合工作流的诞生
经过一个多月的折腾,我逐渐形成了一套混合工作流。
- 对于核心的 编程任务,我最终选择了订阅海外版的 Trae Pro,它能让我稳定地使用到强大的 Claude-4-sonnet,偶尔切换到kiro体验一下更新后的效果。
- 对于 文档处理、长文起草 等长上下文任务,我则利用 Kilo Code + Gemini Cli。
这套组合方案,既保证了编码时的高效与智能,又兼顾了处理其他任务时的成本效益。
总结
我的AI编程工具探索之旅,从一个一体化工具的终结开始,到构建一个个性化的、多工具协作的混合工作流结束。这个过程让我深刻认识到,在当前AI技术飞速迭代的时代,或许不存在一劳永逸的“完美工具”。
最佳实践是保持开放和灵活,根据不同场景和任务,动态组合最适合自己的工具链。这篇文章的诞生,本身也是这个工作流的产物——由Gemini辅助润色而成。